我们来过威廉斯湖(Williams Lake)几次,这次就不再花时间逛逛。这是我的推荐:威廉斯湖游客服务中心内卡里布齐尔科廷博物馆(Museum of the Cariboo Chilcotin)以及里面附设的BC省牛仔名人殿堂(BC Cowboy Hall of Fame)值得看,附近的斯科特岛(Scott Island)沼泽保护区是观鸟好去处,来时路上经过的Riske Creek和Farwell峡谷,在这儿以西四十几公里,也是威廉斯湖当地人去白水漂流的地方。97号公路以北37公里处的Soda Creek,淘金时代曾是菲沙河渡轮和铁路中转站,现在是淡水钓鱼天堂。原住民在陡峭岸边设有哈苏历史村文化中心(Xatsull Heritage Village),可以体验传统原住民文化,还能住河畔帐篷屋。
Williams lake -108 Heritage Site – 100 Mile House – 70 Mile House – Chasm Road (Chasm Ecology Reserve) – 克林顿(Clinton) – Historic Hat Creek – Pavillion Lake – Lillooet (过夜处)- Lytton – Boston Bar – Hope – Vancouver。
克林顿和淘金古道上的众多小镇一样,逃不过爆火-衰败-爆火-衰退的循环。原名47 Mile House (47英里屋),因为距离零英里起点Lillooet正好47英里,小镇在1863年被维多利亚女王以当时殖民地总督秘书Lord Henry Pelham Clinton的姓改名为克林顿。150年来因为是南来北往马车道的重要驿站中转站所在,也是淘金路上物质补给区,曾经繁荣过,现在镇上还保留了大部分非常漂亮的历史建筑。现在人口不过千人,仍然是交通枢纽,周边有许多牧场大概是淘金时代就已经存在了,畜牧业林业和旅游业发达。每年五月长周末克林顿庆祝克林顿舞会节和牛仔节,男女老少穿上淘金时代的服装游行庆祝,节日自1867年起持续到今天。
马路对面明摆着打擂台的口气超壕之BUCKING HAM PALACE HOTEL(白金 汉宫酒店),标榜着EAT AND SLEEP LIKE A KING – $2.00/DAY(一天只要2块钱,让你像国王一样吃喝睡)。看来套路款款引人上钩的伎俩早早就有,明明英国白金汉宫的拼写应该是BUCKINGHAM PALACE, G和H之间不该有空格。那个时代文盲多。左侧写着SURVEYOR的是土地测量师办公室,淘金时代寸土寸金,避免争端的最好办法就是测量师划出地界:
离开克林顿小村往南28公里注意路标BC-99 S, 这里必须右转进99号公路南,这条路通向利卢艾特(Lillooet)方向。一转过去就会看到左边停车场和远处的历史建筑,这儿是帽溪牧场历史遗址(Historic Hat Creek Range)。其实更是个活着的博物馆,工作人员穿着旧时服装,这座是旧时旅馆(现在作为博物馆不能住宿):
继续西行99号公路30公里左右,这一段蜿蜒穿行在群山中,经过Mable Canyon省立公园内的几个湖,个人觉得最美的是Pavilion Lake 和Crown Lake,这两个湖底有几亿年的微生物形成的类珊瑚结构,它们仍然是活着的生命物质。湖水颜色变换莫测,Pavilion Lake 在2005年被选为美国宇航局探测淡水生命起源研究项目所在,这个深潜研究持续到今天。
但是,道格拉斯还没来得及做好成立完整政府的准备,菲沙河淘金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炸裂开启了。1858年2月,道格拉斯运送了一些土金去旧金山交给Wells Fargo公司提炼,3月初,消息走漏,电报横飞,美国各地的报纸已经大肆报道维多利亚发现金子了。几星期内2万5千到3万人涌进小小的维多利亚堡,失望地发现金子并不在这儿,他们得先花一英镑或五美元买牌照。买到牌照的人毫不浪费时间立刻渡海去本土。有钱的搭船,没钱的弄条舢板,还有疯狂的以为自己可以游过去。那时就已经有人意识到,与其自己去淘金,还不如从淘金客那里发矿工财更容易。这就包括了哈德逊海湾公司(Hudson Bay Company),Oppenheimer 兄弟公司等等,乘机高价售卖淘金装备,包括铁盘、铲子、羊毛袜子、厚尼大衣、帽子,等等。还有人靠贩卖淘金秘密知识发财。大部分属于道听途说的秘笈,在伦敦出版,但也有相对靠谱的,比如说一个叫做Alexander Caulfield Anderson的人,十几年前在菲沙河谷的栏里堡担任主贸易人的职务,写了一本书”Hand-Book and Map to the Gold Region of Frazier’s and Thompson’s Rivers“(菲沙和汤普森河产金地之淘金手册和地图),回答求知若渴梦想发财的人们的共同疑问:如何去到产金地?
美国一直对北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。美国政府对开疆拓土的欲望是毫不掩饰的。在英国政府批准英属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之下,1867年加拿大三个殖民地决定组成加拿大联邦,这部法案也成为加拿大宪法的前身。法案成立的第二天,美国宣布从俄国人手里购买了阿拉斯加。美国国务卿说,“our population is destined to roll its restless waves to the icy barriers of the north.” (我们的国民注定毫不停歇地跨过冰坝的阻挠奔涌进北方)。美国驻维多利亚的大使宣称,温哥华岛和英属哥伦比亚的大部分人都希望加入美国。他们甚至在温哥华岛上发起陈情书,收集到104个签名。但英属哥伦比亚的政客们可能更热衷于独立而不是加入美国。而宗主国英国其实是无所谓,唯一觉得不方便的是,他们刚刚在维多利亚建立了海军基地,那么加入美国岂不是太麻烦了。
1869年,英国任命了一位新的殖民地省督,专责跟加拿大联邦谈判加入联邦的筹码。Amor de Cosmos是最狂热的促成加入联邦的政客也是位强悍的谈判对手。他说,“I stand here not as a Canadian, but as a British Columbian; my allegiance is due first to British Columbia.”(我站在这里不代表加拿大,我只向英属哥伦比亚效忠)。最后谈成的条件是,加拿大政府要负责修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到达这里,并且代为偿还该省因为修卡里布淘金马车道欠下的债。